《中国往事30年》(epub azw3 mobi pdf)|百度网盘下载-云顶国际集团

日常生活史 日常生活史 经济史 2022-04-10 01:16:04156

引言 经济史其实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史密切相关(1)

我是三年自然灾害后出生的。关于三年自然灾害是天灾还是人祸,现在有不同的说法,但在共和国60年发展史中,1959~1961年,这三年普遍还是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一些细节常常使人“刻骨铭心”,其中有两个故事是我了解到的,一直深深地埋在我心里。

一个是我中学老师的父亲的故事,这位老师的父亲生活在农村,属于“五保户”的孤寡老人,1962年的春节,生产队为了照顾这位捱过饥荒的老人,分给老人二斤白面,两棵白菜,半斤猪肉,想让老人过个能吃上饺子的年,可谁知,这位经过饥荒的老人,一次就把用二斤面做的饺子几乎全都吃了下去,大年初一,老人就死在炕上,身边的饭碗里还剩几个没吃下的饺子。当时只知道饥荒时饿死人,怎么也没想到刚能吃上饱饭时,还会撑死人。

另一个故事是我大学时一个学长的真实故事。1960年,学长11岁,每天都吃不饱,经常到城外的荒地里去挖野菜,最后连野菜也找不到了。一天他看到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块烤地瓜,烤地瓜的香甜味和他饿得无法承受的胃口,迫使他抢过那个孩子手中的烤地瓜就跑,还没跑几步,就遭到几个大人的围堵,情急之下,他快速地把烤地瓜往嘴里塞,几个大人对他拳打脚踢,但他仍不停地把烤地瓜塞进嘴里。当晚,他的口腔里到处是被烤地瓜烫的水泡,几天后他的两颗门牙也掉了,后来才知是被烤地瓜烫掉的。

关于挨饿吃不饱饭的记忆,对我这个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还不多,但生活物资的极度匮乏,我记忆犹新。当时我生活的那个城市是每人每月供应三两豆油,食物主要以玉米面和高梁米为主,蔬菜得用菜本去买,买豆腐也得拿票并且要排队。1970年,我父亲从一个朋友那弄来一点花生米,母亲炒了后,给我和弟弟每人分了几十粒,我们都舍不得吃,一天吃几粒,几十粒的花生米,我吃了一周。1978年之后,家里第一次可以让我放开肚子吃煮鸡蛋,15岁的我一次竟吃了9个煮鸡蛋,母亲怕我吃得太多不消化,再三阻拦,我才没有去吃第10个。

整个社会的物资匮乏,加上那时得知的一点点外国人的生活状况,我始终在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的华夏儿女怎么就这么穷呢。

1978年,我见到最大的票是面值10元的钱,我认识的钱只有人民币,有一分的,二分的,五分的,一角的,贰角的,五角的,一元的,贰元的,五元的和拾元的。1979年我已上高中,之后从高中和大学的课程中,我接触了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让我知道了什么呢?概括起来是四句话:第一,价值是劳动创造的;第二,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创造的;第三,企业利润和资本都是工人的剩余价值转化的;第四,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把资本家打倒。而无产者的定义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共产党宣言》中有句十分响亮和鼓动人的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联合起来做什么?显然是要成为“有产者”,要摆脱贫困,要过好日子,要有资本。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的头脑里既没有“有产者”的概念,也不知资本是怎么回事,只知道和羡慕“万元户”,而万元户对于我又是多么地不可及。

我后来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前面往往有三个定语,“勤劳、勇敢、智慧”或“勤劳、善良、勇敢”。中国人在华夏大地上耕耘了5000年,但到了1949年,毛泽东总结说“一穷二白”。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解释的问题,中国人是勤劳的不是懒惰的,是勇敢的不是懦弱的,是智慧的不是愚笨的。但为什么耕耘了5000年其结果竟落了个一穷二白?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辉煌的时期,也不是没有创造过财富,但为什么辉煌不能够保持,财富不能够延续?为什么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竟不能富有?决定国穷国富的“金钥匙”在哪儿呢?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制度不仅使中国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和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也十分恶劣。1978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为320公斤,而1956年仅为310公斤,1960年还下降到215公斤,很显然中国的粮食产量整整徘徊了22年。

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另有一些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还有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1978年,有2/3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20世纪50年代,有1/3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如20世纪30年代。

而“文革”的十年动乱时期和1958年“大跃进”(我把1958年视为乱动时期),使中国的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

十?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勇于面对现实,并显示了巨大的政治诚意,从而迎来了新的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30年的改革开放是对上一个30年的“救赎”。

20世纪80年代之后,摸着石头过河让我对未来有了想象,而理想的彼岸是什么,决定到达和实现理想彼岸的因素是什么?

政策?开放?改革?市场?体制?制度?法治?……我始终坚信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1992年之后,我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上。这一时期,我正在完成时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艾丰指导的一个选题,在向他多次的请教中,使我对体制、产权、所有制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引言 经济史其实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史密切相关(2)

1993年之后,由于做记者的原因,我所接触和采访过的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家已不计其数,这使我既对民营经济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民营经济发展、变化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年正值四通集团成立10周年,这之后,民营企业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也都显现出来,而且也是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2000年,我的第一部研究民营企业生存状态的专著《挣扎与较量》出版发行。我在该书中提出必须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营经济的发展。

2003年,我撰写的《有产者启示录》出版发行。通过对钢铁大王李海仓被杀前后事件的采访,我提出善待“有产者”。在新书出版发行的座谈会上,来了很多知名学者和专家,有茅于轼、盛洪、钟朋荣、艾丰、姚景源、王卫国等,显然他们不是冲作者来的,因为他们事前几乎不知道作者是谁,他们是冲我所关注的民营经济领域中感兴趣的话题而来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是骑着自行车来的,老人家已七十多岁,让我实在有些过意不去。

2005年初,国务院颁布“非公经济36条”。至此,在我看来,关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最初的不该提倡,到看看也不取缔;从正面鼓励,到“补充”和合法地位;从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到快速稳定发展;从重要组成部分,到“建设者”和“两个毫不动摇”;以及2003年之后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到“非公经济36条”的颁布,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基本解决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政策层面上的问题也基本解决。由此而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确立。

在“非公经济36条”颁布之后,我重新梳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变化过程,觉得应该把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放在中国共产党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从中找到并回答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存在的内在动因,这将是具有价值的研究。

显然,这是一个重大课题。2005年年底,我、黄文夫、夏小林三人承担了国务院批准立项的课题《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我们三人承担的是研究总报告中的分报告,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为了更加全面和理性地梳理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把视角放到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现状背景下,我集中力量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政策,建国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过程,及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走向和实践过程。这都对我后来决定要写这本书,仿佛是提前做了必要的功课。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j6dboymtckuyvlscoyv7q

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和快速发展,可以说是30年改革开放的最大亮点。客观地说,对30年民营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并不少,但大都是院校和一些机构对30年来一些数据的整理和归纳。2007年年底,身为民营企业家的冯仑出了本《野蛮生长》,很多人觉得,这本书和民营企业很近了,但书的内容大都是他个人的感悟,所涉及的民营经济也主要是1990年之后属于他个人化的东西。至今还很难找到一本可以让人通读的30年民营经济发展史。

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2008年春,我开始了民营经济30年发展史的写作。首先,我不是经济学家,所以我的写作不是理论专著;其次,我个人没有经过商,但由于职业的关系,民营企业家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创业史和发家史,及他们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我了解和知道的实在是太多了。作为记者出身的我,深知真实地记录是最大的价值所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职业记者的天职所在,更何况我在民营经济这一领域投入了近20年的关注。

对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不能割裂,而很多研究民营经济的专著大都是就30年说30年,无形中把30年民营经济的发展史给孤立了。如把民营经济30年发展史放在共和国成立60年的大背景下来记录的话,将会让人更全面地理解30年民营经济的发展,并且会更加坚定民营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正是这个判断使我的写作有了使命感,并在写作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和快感。

经济史其实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史密切相关。30年的民营经济发展史,它伴随着经历过30年改革开放的每一个人,对见证着共和国60年发展的人来说,很容易把前30年和后30年做比较;而对史学家来说,更容易把共和国60年和之前的60年加以研究。我在写作这本书时,是将自己视为一个普通的人,在30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去探寻民营经济30年的整个发展史。我讨厌生涩和故弄深沉,我喜欢我的文字表达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民营经济30年发展史,其实就是当代史,我渴望我的文字不仅仅做为史留下,更能让当代人读出历史的真实,真?的力量大于一切,准确的把握是价值的所在。

引言 经济史其实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史密切相关(3)

1978~2008年,是共和国60年历史上全面转型的30年,是中国人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想要实现的目标“重合”在一起的30年。中国人对财富、对市场的期需,以及资本的喷涌,使一种力量不断地被焕发出来,汇集成“民营经济”。至2008年,民营经济已占gdp的65%。

数字是枯燥的,但由于做财经记者的原因,没有数字常常使我不会说话,写出的东西使我感到单薄无力。数字多少会给一部分人在阅读上带来些不便,但数字会让你更直观,了解数字的变化,你会找到数字给你带来的另一种乐趣。

1978年,中国的人口是96亿,到2008年年底是132亿,增加了36亿。2006年10月17日,美国人口总数才突破3亿大关,也就是说,30年间,我国新生的人口,比美国全国人口都多。改革30年间,gdp平均以每年98%的速度增长,使中国从人均国民总收入199美元的贫困低收入国家,走到了2008年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的中等偏低收入国家。

下一个30年的中国会怎样?是否还会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的时候社会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计划经济时代,国民普遍都处于贫穷状态,而在由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贫富的差距在不断地显现,留下的问题将更加凸显。未来诸多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不得不去看我们所走过的路。

谁也无法预知未来,但如何把握现在,却决定着未来的方向,个人、企业、经济都是如此。

应该说,在民营企业对下一个30年发展存在困惑的时候,2007年年底,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9月中旬之后,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年轻的中国民营经济首当其冲,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遭遇从未遇到的经济变动。在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如1997年经济下行的挑战,民营企业也曾遇到过,但都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的洗礼。客观地说,经过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人,现在活着的也不多了,而我们的民营企业更是一个知之甚少的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官方的语言是促进民营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而现实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

30年前,危机导向的改革,逼出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资本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和喷发。如何利用这次危机,重新激发企业家精神,在体制性政策和制度层面上,更进一步地开放市场,使市场化改革有新的突破,这可能会给中国经济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而应对危机也预示着民营企业将全面进入一个调整期。

但我坚信,民营企业会率先突围。从这本民营经济30年发展史中,读者应该能找到答案。

你是否在搜索这些内容? 三十年前的往事   中国往事的   东北往事20年   中国往事1905-1949   30年前中国   中国往事百度百科   30年前的事   30年后的中国   中国历史往事   中国往事30集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云顶国际亚洲唯一官网的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云顶国际亚洲唯一官网的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地址:121671486@qq.com

云顶国际集团-云顶国际亚洲唯一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 本站发布的内容仅为个人学习试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云顶国际集团处理,邮箱:vlimit@qq.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