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随堂:高三语文》黄金标主编|(epub azw3 mobi pdf)电子书下载-云顶国际集团
本站仅收录第三方网站资源,购买请前往官方网站购买正版
图书名称:《名师随堂:高三语文》
- 【作 者】黄金标主编
- 【页 数】 374
- 【出版社】 桂林:漓江出版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8.09
- 【isbn号】7-5407-2318-1
- 【分 类】语文课-教学参考资料
- 【参考文献】 黄金标主编. 名师随堂:高三语文. 桂林:漓江出版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09.
图书目录:
《名师随堂:高三语文》内容提要:
《名师随堂:高三语文》内容试读
多
第1单元/1
第五册
单元议论文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教材制析
一、议论文知识回顾
议论文是日常生活中,对人、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表明作者的主张、见解的一类文章。任何一篇议论文都必须提出论点,使用论据,来进行论证,因此,论点、论据和论证便构成了议论文的三个重要因素。阅读议论文也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谈谈阅读议论文时的论,点的确立。
论点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或某个问题所持的主张和见解。一篇议论文所表明的主要见解,是总论点,也叫中心论点,有的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围绕中心论点而提出的看法,是分论点,中心论点统率分论点,分论点服务于中心论点。阅读一篇议论文,最重要的是找出它的论点。有的议论文的标题就明确地表示了论点,如《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
2/名师随堂
扬爱国主义传统》等。这些文章的标题已表明了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有的议论文的标题,如《个人和集体》、《义理、考据和辞章》、《纳谏与止谤》,只说明了论证的内容范围,只能看作是论题。更多的时候,一篇议论文的论点是在文章的正文中,位置也不固定。可以出现在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又如《恰到好处》:“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也可以出现在文章中间,如《拿来主义):“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已来拿!”又如《纳谏与止谤》:“谏难,纳谏尤难。”也有的议论文在结尾处归纳论点,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结尾:“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与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谈〈水浒〉的人物与结构》这篇文章标题表明两大论题,即人物与结构,在论点的表述上也分开来,在第3、4段说出人物描写的特点,第6段说出结构特点,三个语句共同构成全文的论点。
第二要谈谈议论文中论据的选择。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即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对论据的要求是确凿、典型。确凿,就是可靠,有根有据,这是使论点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典型,就是有代表性,因为不典型的论据,虽也属实,但有可能引出荒谬的结论。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为了证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一分论点,列举了大量事实:“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
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一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一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又如《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中,作者为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列举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同时在论证“中国人是不怕死的”这
一观点时,引用了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以上事实和
第1单元/3
道理,充分论证了观点,达到了论据为论点服务的目的。《谈〈水浒》的人物与结构》这篇文章在选择论据上也有突出的特点。在全文的论述中始终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人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异中求同。那么是不是一部《水浒》就没有其他人物可供举例呢?当然不是。众所周知,一部《水浒》主要人物就有上百个。是不是可以换成其他三个人物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例如,与杨志、林冲在遭遇、思想、出身上构成比较关系的鲁达,与武松比较,一个因拳打镇关西出逃,一个因杀嫂刺配;一个是大闹野猪林而再次出逃,一个是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而不得不夜奔。若论始终只为了“仗义救人”这一点,鲁达自然比武松显得更完全、更彻底,当然更能与杨志、林冲形成更鲜明的对照。再从出身阶层来说,从“横海郡柴进留宾”一回里武松对宋江的自叙来看,武松原来的社会地位、出身阶层也要比鲁达好。可见,为了突出三个例子的可比性,作者选择了不同阶级、不同意识、不同遭遇的三个代表,三人紧密映照,是其他人替换不了的。
第三谈谈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1.总分式论证结构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其基本形式有三种:“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如《义理、考据和辞章》全文的论证结构就是总分式的,先总写“写文章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然后分别用三个小标题,从义理、考据和辞章三个方面进行分述。《改造我们的学习》先总提要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后分别论述了在学风问题上的好的及不良现象,最后又加以概括总结。这是总分总式的结构。
2.并列式论证结构论证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一般安排次序时都是从重要到次要的。如《反对党八股》就是采用分项列举这种并列式结构,前三条着重讲文章的内容,四、五条讲文章的形式,第六条从责任心的角度分析造成前五条罪状的原因,最后两条概括了党
八股的恶劣影响,逐条批判,既各有重点,又互相联系,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党八股的罪状。
3.层进式论证结构论证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的关系。文章的层次有一定顺序,不能随意调动。如下面两段话:
4/名师随堂
“正确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客观实际中来的。我们在研究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给以科学的分析,然后才能在这问题上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我们要把正确的观点传达出来,也是离不开材料的。”
“在这点上,我们讲究义理,显然是和别人的说法在原则上不同的。从前写文章的人说到义理时,往往只是指‘古圣前贤’已说过的道理。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虽然是人类的实践经验的科学的总结,是我们研究一切问题的指南针,然而也不能把它当成教条。正确的观,点,不是简单的教条,不是空洞的观点,而是从具体材料引出的正确的结论。”
第一段说正确观点的形成离不开材料,第二段进一步论述正确观点不是简单的教条,不是空洞的观点,而是从具体材料引出的正确的结论。比第一段更深一层。
4.对照式论证结构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衬托另一种事物(或意思)。这就是对照式的论证结构。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本论部分的第三小节,将正反两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了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具体地从两种学习的表现、特点、危害等方面逐一加以对照,论证雄辩有力。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全文共八个段落,从结构上属分(1~7段)总(8段)式。同时1~4段谈〈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57段谈《水浒》的结构特点,这两个部分间又是并列关系。如图示:
①
人物描写②③
(分)
并列式
l④
⑧(总)
r⑤
结构
(分)(⑥⑦
二、文学评论的选题
文学评论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价的文章。它
第1单元/5
的任务,主要是分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评论作家的创作得失、艺术经验和规律,帮助读者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促进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写文学评论首先要通读作品、读懂作品,在此基础上根据作品的特点和自己的体会,或根据现实的需要,确定评论的中心。一般来看,文学评论论题的内容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面剖析,一种是重点评论。全面剖析就是对作家或作品作全面分析,这类评论文章也有侧重面。有的侧重分析,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目的在于向读者介绍或讲解作品。有的侧重于评价,偏重于讨论作品的成就、意义和影响,探讨创作的得失成败。还有的侧重于发挥,从分析作品出发,适当地联想和出发,联系某些实际,论述政治生活中、文艺领域中的某些问题,重点评论主要是针对作品的某些特色或作家的某些方面,取其一点或数点作重点评论。
从《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这个题目上我们看出作者评论的对象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可以作为评论点的有许多方面,如小说的思想内容,情节特色,主题思想,语言的简练、生动、个性化等,而作者只选择其中两个方面作重点评论。就“人物描写”的特色而言,重点评论了《水浒》“关于从阶级意识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和“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这两个方面。这样就使得论证更集中、深入,避免求全求大,泛泛而谈。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段也谈到之所以选择“人物”、“结构”来评价,一是从作品本身出发,是“值得学习的地方”,“从大处看,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二是从作者的主观认识出发,“以为〈水浒》比《红楼梦》强些”。由此可见,文学评论的选题要从作品本身的特点和作者两个方面考虑,这样才能做到既有自己的创新,又忠实于作品,实事求是。
能力训练举例
以阅读训练为主,要求理清文段的层次,判断文段的结构方式及主要论证方法,概括文段中作者的观点。
6/名师随堂
阅读下文,回答一一五题
“个个面目不同”,这是一句笼统的评语;仅仅这一句话,还不足以说明《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试举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为例。这三个人物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相同之处;他们三个本来都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颇不相同。〔甲〕因为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杨志呢,为了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又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鲁达,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乙]《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遭遇中刻画了三个人的性格。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三个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林冲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结果被逼得无处容身。只有鲁达,一无顾虑,敢作敢为,也就不曾吃过亏。〔丙]《水浒》就是这样通过绚烂的形象使我们对这三个人生了不同的感情。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思想意识上说明了这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林冲出自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他有正义感,但尚安于现状,非被逼到走投无路,下不来决心。至于鲁达,无亲无故,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光景是贫农或手工艺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丁〕(水浒》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只在杨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将门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都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分。
···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