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语文新阅读 高三》王都蔚,吴勤,陈琛主编|(epub azw3 mobi pdf)电子书下载-云顶国际集团

时间: 2023-05-31 22:19:08  14 epub epub 高三

本站仅收录第三方网站资源,购买请前往官方网站购买正版

图书名称:《走进语文新阅读 高三》

【作 者】王都蔚,吴勤,陈琛主编
【丛书名】新课标阅读系列
【页 数】 217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1.06
【isbn号】978-7-313-07390-7
【分 类】阅读课-高中-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王都蔚,吴勤,陈琛主编. 走进语文新阅读 高三.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走进语文新阅读 高三》内容提要:

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老师分年级编写,高一高二年级的主要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阅读展开,高三年级的主要针对高考。

《走进语文新阅读 高三》内容试读

d jin yu wen xin yue duz o u

高三a

第一单元文苑奇葩

单元导语

文学的领域是丰富而多彩的,它像一个美丽而迷人的花园,初入其中会让我们有些无所适从,我们也只能从中濒取几朵,让你去感受一下它那沁人的芬芳。希望你能常常到这座花园来,用你自己的心去感受那独特而又神奇的魅力,并能绽放出属于你自己的那一朵朵来。

艺木家队心灵映射万表,代山川而立言…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量象爱融互修…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适我无非新”(王羲之诗句),是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光景常新”,是一切伟大作品的烙印。“温故而知新”,却是艺术创造与艺术批评应有的态度。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李、杜的天才,不忘转益多师。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着希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着中古。二十世纪的新派且□☐到原始艺术的浑朴天真。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然而我们对旧文化的检讨,以同情的了解给予新的评价,也更重要。就中国艺术方面一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希腊哲人对人生指示说:“认识你自己!”近代哲人对我们说:“改造这世界!”为了改造世界,我们先得认识。

龚定庵在北京,对戴醇士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席前,不关风雨睛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学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一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辑影之妙。”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本文的千言万语,也只是阐明此语。恽南田《题洁庵图》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整,皆洁庵(指唐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将以尻轮神马,御冷风以游无穷。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批糠,淖约冰雪。时俗龌凝,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

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⑤)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

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

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但在音乐和建筑,这时间中纯形式与空间中纯形式的艺术,却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不可名的意境,而舞蹈则又为综合时空的纯形式艺术,所以能为一切艺术的根本型态,这事后面再说到。)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王安石有一首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酬。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也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根触无边的诗境。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同是一个星天月夜的景,影映出几层不同的诗境:

元人杨载《景阳宫望月》云: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浩无声。明画家沈周《写怀寄僧》云: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清人盛青喽咏《白莲》云: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杨诗写涵盖乾坤的封建的帝居气概,沈诗写迥绝世尘的幽人境界,盛诗写风流蕴藉、流连光景的诗人胸怀。一主气象,一主幽思(禅境),一主情致。至于唐人陆龟蒙咏白莲的名句:“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却系为花传神,偏于赋体,诗境虽美,主于咏物。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浦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操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宗白华,有节选)

训练一

1.文中提到的元人“马东篱”,“东篱”是他的号,他的原名叫

,他的小令《天净沙》被称为“

2.文中空格处依次填人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憧憬追慕·溯源

b.追慕

憧憬

溯源

c.溯源

憧憬追慕

d,追幕

溯源

憧憬

3.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试用一句话概括。

4.根据文中方士庶所说的话,概括出中国绘画的精粹之处。

5.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你认为诗歌创造意境的意义是什么?(60字以内)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恽南田题唐洁庵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

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灵想之所独辟”即所谓意境。

走进语文新阅读高三zou jin yu wen xin yue du

zou jin yuwe nxin yue

b.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是说自然风景本身就包含着心灵的

境界。

c.意境是“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即在客观环境之外,能重新发现一种灵奇。

d,王安石诗前三句写江南的艳丽的阳春,全是写景,但有最末一句点化,那些景中也就透着情,情与景

相融。

e,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有最深的景,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最深的情同时也透人最深的

景,循环往复,层层深人。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每当秋原辽阀,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异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购怀…

说诗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以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

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高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柯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林庚)

向厨训练二

1.杜诗的“风急天高猿啸哀”的下半句是

,这首诗的题目是

2.文中的“艺术的普遍性”是指

3.文中加点的“一点知”、“一点相得”分别指代什么?

4.为什么专诸成功被人们遗忘,而荆轲失败却被人们赞美?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多悲风”则有一种辽

阔之意。

b,文章多处引用古诗名句,是为了说明艺术的普遍性。

c,许多当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读起来索然无味,是因为它已丧失了时代性。

d.《易水歌》离开了荆轲而存在,是因为它有了艺术的普遍性,它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

e。文章把专诸与荆轲进行了对比,目的是为了衬托荆轲虽败犹荣。

格调说…借基青人的作品,吸收历代作品的成就,探付不同风格和阳客,还是有可取的。

格调说

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沈德潜《说诗醉语》卷上)

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听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著得死法。(沈德潜《说诗醉语》卷上)

《鸱鹑》诗连下十“予”字,《蓼莪》诗连下九“我”字,《北山》诗连下十二“或”字,情至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后昌黎《南山》,用《北山》之体而张大之(下五十余“或”字),然情不深而侈其词,只是汉赋体段。(沈德潜《说诗

醉语》卷上)

《九歌》哀而艳,《九章》哀而切;《九歌》托事神以喻君,犹望君之感悟也:《九章》感悟无由,沉渊已决,不觉其激烈而悲怆也。(沈德潜《说诗醉语》卷上)

《风《骚》既息,汉人代兴,五言为标准矣。就五言中,较然两体:苏李赠答,无名氏十九首,是古诗体;庐江小吏妻、《羽林郎》、《陌上桑》之类,是乐府体。(沈德潜《说诗醉语》卷上)

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沈德潜《说诗醉语》卷上)

提侣格调说的沈德潜,他不同意钱谦益对明朝前后七子的批评,认为“弘正之间,献吉(李梦阳)仲默(何景明)力追雅音”,“于鳞(李攀龙)元美(王世贞)”,“取其菁英,彬彬乎大雅之章也”。他认为“宋诗近腐,元诗近纤”,独推明前后七子的诗为“大雅”(《明诗别裁序》),这可以看出他的格调说是继承明前后七子的幕仿盛唐的格调来的。王士禛看到明前后七子模仿盛唐的流弊,用神韵来救格调,沈德潜看到神韵的空疏又用格调来补救,因此他讲的格调,跟前后七子的模仿稍稍不同,不像神韵的偏重一种风格,不像前后七子的认为诗必盛唐,是想通观历代的诗,探索各种风格的流变。因此,他的《说诗醉语》,从《诗经》讲起,讲《楚辞》、《乐府》、五言诗,

一直到唐宋元明的诗,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他不选宋诗,认为“宋诗近腐”,推前后七子为大雅,说明他对诗的看法,还是继承明人的推崇盛唐,不过再吸取中晚唐罢了。他初选《唐诗别裁》,对于初唐的王、杨、卢、骆,白居易的讽谕诗,张籍、王建的乐府诗,李贺的楚骚苗裔,都不选,经过大家提意见后才补选,但对李商隐的《无题》诗还是不选,根据他的原选来看,那末他的格调说实际上还是跟着明代前后七子走。他对宋诗独推重苏轼、陆游,也显得偏,足见他对于诗论的见解不高。不过从他的选本看,《唐诗别裁》是比较好的,这不决定于他选得好,是他接受了大家的意见,补选了他原来没有选的诗,才成为较好的选本。他的诗论也是这样,倘只是推崇明代的前后七子诗,根据明代前后七子的模仿来立论,那就毫无可取了。但他的诗论也像他的《唐诗别裁》那样,吸取了别人各种较好的意见,虽其中推崇明代李、何、李、王的说法不够正确,但其中也包括了可取的议论。

他讲格调,提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不过在这方面只是装门面,他没有什么发明。他注意的还是讲格调,讲韵律,讲抑扬抗坠,讲节拍,要从中体会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这就不局限

走进语文新阅读高三

zou jin yu wen xin yue du

3.文中画线句说明了什么问题?请结合文中例子作简要说明。

4.谈谈你自己对于“诗贵性情,亦须论法”的理解或体会。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沈德潜的格调说是继承明前后七子的摹仿盛唐的格调而来的。

b,.文中提到沈德潜的格调说中所举的《诗》与韩愈《南山》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有时形式会决定内容。

c.格调说与神韵说、性灵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注意到各家诗的不同风格。

d.作者对沈德潜的格调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同时对他的评价也较为客观。

e.全篇主要是依据沈德潜《说诗晬语》的引文来进行论述的,层次清晰,引用较多,作者对沈德潜推崇明代

李、何、李、王的说法给予了肯定。

小贴士

性灵说

清袁枚论诗时提倡“性灵说”,意即自由抒写,不拘格套,要求真实反应性情,主张个性解放。

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地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食宾。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遏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和②,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

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竞也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③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

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进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那首浓缩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是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览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银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册,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能独自一人愁。

走进语文新阅读高三

6

zou jin yu wen xin yue du

z ou

y uw e n x i ny ued u

于韵律节拍,要通过韵律节拍来体会情思,接触到风格,还是讲到格调。他讲诗法,讲起伏照应、承接转换,但又讲神明变化,既反对无法,又不要被法所拘束,还是讲格调,从格调归结到风格上去。要像水流云在,月到风来,根据各种情意形成各种风格,或动或静,或彼或此,唯意所适,这样讲格调,就不同于神韵派的侧重于

一种风格。他讲《诗·豳风·鸱鸦》里连用十个“予”宇,像“予羽谯谯(状零落),予尾惰脩(状坏)”等,用鸟来比自己在风雨飘摇中的处境。《诗·小雅·蓼莪》连用九个“我”字,像“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等,来表达对父母的深厚感情。《诗·小雅·北山》连用十二个“或”字,像“或燕燕(安息貌)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止)于行”等写劳逸的不平均。韩愈的《南山》诗,用了五十多个“或”字,像“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雉鸣)”等,写南山各种石头的形状。这里讲用字,连用许多个“予”“我”“或”表达情词的迫切。有了这种迫切的感情,才需要连用重复的字来表达,这是内容决定形式。倘没有这种感情,只是卖弄知识广博而连用“或”字,像韩愈的《南山》诗,就只是铺叙罢了。

他又讲到《九歌》和《九章》的风格,有哀艳和哀切的分别,是把风格的差别联系到内容来讲。又把汉乐府同五言诗分别,就是指叙事诗同抒情诗的不同,联系内容来讲体制。又就陶诗的影响说,讲到王维诗的清腴,孟浩然诗的闲远,储光羲诗的朴实,韦应物诗的冲和,柳宗元诗的峻洁。注意各家诗的不同风格,这也是格调说与神韵说、性灵说不同的地方。神韵说偏重于讲一种风格,性灵说偏重于讲表达性灵的诗,不像格调说比较注重各家各派的特色,更有利于多方借鉴,是注意到各种风格的。

联系诗的演变,诗的内容、体制、风格来讲,所以讲得比较平实,可以纠正有些诗论的偏颇。像讲孟郊,他认为“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斷削耳。以郊岛并称,铢两未敌也”。认为贾岛不如盂郊。元好问《论诗绝句》说:“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认为“扬韩抑孟毋乃太过”。又指出“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少陵歌行,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钜鹿之战,诸侯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杨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与太白各不相似,而各造其极”(沈德潜《说诗醉语》卷上)。像这样,结合孟郊诗的思想感情和他独具的风格来评价,看得自然比元好问要全面些。对李白杜甫的评价,也能够看到两人在风格上形成的特点。杜甫比起李白来,更着意于“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说李白是“大江无风”而“涛浪自涌”,杜甫是“长风鼓浪”。但注意格调的,对于思想内容方面,也都从格调的角度来看,所以还有注意得不够的地方。像李白的乐府诗,袭用乐府旧题而要别出新意,也似“长风鼓浪”而异于无风自浦,即有意为之;不如杜甫的新乐府因事命篇而不与古人争胜,而自胜于李白,这是讲格调的对于诗歌的反映生活之广度与思想之深度的认识有所不足。

另一方面,他的论诗,有时不免有些迁商气,如论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说:“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糯。'赠珠者知有夫而故近之,更亵于罗敷之使君也,犹感其意之缠绵耶?虽云寓言赠人,何妨圆融其辞。然君子立言,故自有则。”他明知这诗是寓言,一切比喻都是只能取其某一点来相比,而不能用比喻的全体来相比,这诗只借寓言来表示不能接受李司空之聘,不能因而把李司空看作勾引有夫之妇。《文心雕龙·比兴》说:“义取其贞,无从于夷禽”,用鸟来比淑女,只取其有贞一的德性,并不是骂这个淑女是禽兽。在这方面后起的袁枚就比他超脱多了。沈的《说诗醉语》写于1731年辛亥,那时袁枚只有十六岁,沈还没有接触到袁的性灵说。

格调说虽有它的缺点,但就它借鉴前人的作品,注意广泛地吸收历代作品的成就,探讨它们的不同风格和内容说,还是有可取的。

(周振甫)

读训练三

1.“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的“襟抱”是指

,“学识”是指

2.文中沈德潜的格调说包含哪些内容?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云顶国际亚洲唯一官网的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云顶国际亚洲唯一官网的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你是否在搜索这些内容? 高三资源百度云   高三电子书                             

云顶国际集团-云顶国际亚洲唯一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 | | 本站发布的内容仅为个人学习试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云顶国际集团处理,邮箱:vlimit@qq.com

网站地图